觀大義通寶的銹色: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
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
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
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
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堿式碳酸銅等。
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看大義通寶鑄幣銘文: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征,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
根據這些特征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
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
這些規律和特征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看大義通寶的銅質: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
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是青色。
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后錢體呈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