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統治集團政治腐敗,人民災難深重,從而引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1351年初,劉福通率先在河南揭開起義的序幕。
同年8月,徐壽輝也在湖北蘄州以紅巾為號聚眾起義,攻克蘄水占領黃州后被部下擁立為帝,立國號為“天完”,年號治平。
1356年,遷都漢陽,改元太平。
1358年,再次改元為天啟,在眾多義軍中實力頗強。
曾讀了幾年書、并且在縣衙里當過文書的陳友諒,因負命案官司逃路投奔到徐壽輝的紅巾軍中。
紅巾軍的將領得知他是元朝的縣吏,認為不是真心反朝廷,恐其日后生事不想留他,但徐壽輝卻力排眾議,收留他在紅巾軍。
陳友諒能說會道又有心計,很快就被提拔為紅巾軍將領。
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此后更得徐壽輝的重用。
1359年,陳友諒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此時其名望以如日中天,而徐壽輝則逐漸淪為傀儡。
1360年,陳友諒忘恩負義篡權,用鐵錘擊死了徐壽輝,自立為王,國號叫漢。
陳友諒登基后,擔心紅巾軍諸將謀反,便絞盡腦汁地立年號為“大義”,企圖以“大仁、大義”安慰軍心、服從于己。
他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召集各路將領厚宴款待,宴宮門匾新書“大義廳”,廳內供放著三國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塑像。
陳友諒對來赴宴的將領以仁兄義弟之稱,又言同打天下,共享太平大義之理,并開鑄了“大義通寶”。
該錢分小平、折二、折三等三種,獎賞諸將用以收買人心,以期鞏固他占據的江西、湖南、湖北割據政權,一心想并吞其他義軍地盤。
不過,陳友諒弒主奪位的不義之舉,歷歷在目,即使其采取各法籠絡人心,但紅巾軍諸將并不買賬。
各路大軍紛紛各自為戰、自立為王,從而導致了整個紅巾軍的分裂和失敗。
陳友諒在唾罵聲中只當了三年“草寇大王”,便被朱元璋擊敗,其本人也被亂箭射死。
明朝成立后,“大義通寶”作為叛軍偽錢被朝廷收繳回爐,不義之人鑄“大義通寶”也成為一件頗為諷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