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用肌理來表現物象的質感
借用肌理作畫,以求得視覺的滿足是古典寫實繪畫常用的技法。
現代派畫家更注重肌理,甚至將布片、草根、樹葉等實物直接貼于畫面之上。
這里介紹幾種借用肌理表現物象質感的油畫技巧:
毛絨感:用小筆觸有規律地點成一片或在鋪好顏色的地方使用小筆桿、硬木棍等點出絨毛狀。
傳統方法中有使用木屑、沙粒等物的,具體作法:將膠液涂于所需部位,膠面上撒上篩選后干凈的木屑,待膠與木屑粘合后,清除多余木屑(豎起畫框,在背面輕拍),干透之后為防止木屑吸油,要在表面噴一層膠液。
董希文先生在畫《開國大典》中的地毯時,使用了小米做肌理。
草叢的肌理:可以用小筆勾畫。
大面積的草地常采用干拖法,即用大筆蘸濃厚的顏色拖刷,顏色干后再拖,反復進行直到產生厚重的草地效果,可使用畫刀、扇形筆等輔助工具。
傳統表現方法是用白顏料加快干油在底層上搓出草的肌理,干后罩色,為使色層豐富可再用小筆勾畫。
使用丙烯材料做肌理需要在表面噴膠后再著色。
美國畫家懷斯利用稍擠干的蘸滿水彩色的粗糙畫筆畫枯草或毛皮的底層。
用乳膠調和大白粉或立德粉做成的粉膏可做多種肌理,但不能太厚,否則有脫落的可能,表現木紋等紋理時可借用刀具。
著色時可以首先反向鋪色。
如畫面效果是冷色調,那么先用暖灰色薄涂一遍(棕色加少量的黑色)。
然后用干凈的布擦一遍,顏色便會滲到肌理的縫隙中,這一層顏料可用丙烯,因它干得快且堅固,并對后面的多次表現起作用,松節油也不易洗掉。
接下來采用刮、罩的反復制作就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制作油畫肌理的材料與方法有哪些
油畫常借用肌理來充分表現物體的外在特征。
肌理能使畫面產生可觸摸的特殊藝術效果,是平涂著色難以達到的,它包括畫布的紋理、粗糙的底子、筆觸的變化、刀法的應用以及添加物的使用。
古代油畫作品不乏利用肌理的典范,倫勃朗的肌理制作是其技法的一部分。
古典繪畫大師多數運用自己調和的白色制作肌理,然后用透明畫法一層一層地畫上去。
現代畫家通常利用大白粉調和乳膠在底子上做肌理或直接用白油畫顏料制作肌理。
比如畫家艾軒用白顏料調快干油(日本產的快干油,與白顏料調和使用24小時內干透),使用大號狼毫油畫筆在畫面需要的地方運用揉搓等表現方法鋪設有蓬松感的肌理。
畫家何多苓則用“Modeling”塑造軟膏(具有可塑性強、易干等特點)來制作肌理,根據物象的質感變換筆意。
制作肌理的常用材料有:
(1)石灰粉。
可研制成細粉狀和沙粒狀,能與油畫顏料混合使用,但不能添加過多,否則將減弱附著性。
(2)大理石粉。
類似石灰粉,但此石灰粉硬且重,不易磨碎。
(3)沙子。
使用前需用水清洗,易于油畫顏料混合。
(4)赤鐵粉。
需和油畫顏料調和充分才能獲得均勻的肌理。
不適合濃厚用法。
(5)其它。
玻璃、鋸末、雜草等均勻使用。
無論使用什么樣的添加物,都會影響顏色的附著力。
若使用極多的添加物,可利用上光油增加此媒材的附著力,而且使表面產生光澤。
下面介紹幾種制作肌理的簡單方法:
(1)利用大白粉或立德粉調白乳膠成膏狀,利用畫筆或畫刀在需要的地方制作出斑駁的筆痕肌理,或將白粉膏涂于底層,用刀具、梳子、滾子等制作出所需要的肌理。
(2)將達瑪或瑪蒂樹脂溶解于松節油再調和白顏料,達到一定粘稠度時再用畫筆或大畫刀在刮過膠的畫布上制作理想的肌理。
松節油揮發后,鉛白會很快變硬(約二分鐘),因此要恰當地掌握時間,如果太遲,涂料變硬,肌理制作就難以進行。
(3)使用丙烯顏料或丙烯塑型膏制作肌理非常方便,因丙烯材料干得快,亦可以堆砌。
但如果在油底子或著色后的油膜上使用,丙烯顏料易剝落,所以使用前應先用砂紙打磨一下。
(4)作畫過程中可以通過稀、稠、薄、厚等色彩變化,借用筆觸與刀法直接做出凹凸不平的粗糙效果,或在顏料中摻入砂子、鋸末、玻璃碎末、面包渣等顆粒狀材料制作肌理.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