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藝術網訊)11月7日,“往來千載間—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在徐悲鴻美術館(重慶)展出。此次展覽展出了三人作品47件,其中徐悲鴻作品24幅、齊白石作品11幅、張大千作品7幅、齊白石/張大千合作之作2幅、徐悲鴻/齊白石合作之作3幅。展覽分為七大單元:自然之聲、知己有恩、藝道雙輯、荷合與共、春華秋實、妙造千奇、生生不息。其中,許多三人合作作品都是首次展出。
開幕式現場
此次展覽開幕式由展覽策展人徐驥主持。開幕式中,徐驥說道:“從結識至去世,在一生的時間里,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友誼始終長青。白石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坦言其一生最大貴人是徐悲鴻。張大千提倡盛唐畫風,是臨石濤的專家,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張大千去法國展出。三人追求的是藝為人民,自然為師。他們既是中國的,也是放眼世界的國際性畫家?!?
展覽現場
開幕式中,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明才劉明才說道:“‘往來千載’是徐悲鴻先生一枚印章的印文,這其中代表著悲鴻先生對自己藝術的高遠期許。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和齊白石、張大千先生都是近代中國繪畫史最頂級的最有影響力的大師?!痹诂F場,劉明才還根據齊白石書齋名“借山館”、張大千書齋名“大風堂”及徐悲鴻的印文“江南貧俠、江南布衣、往來千載”之間的關系,填《臨江仙》一首,詩云:“2020年11月7日,立冬。千載往來緣藝事,借山崗上傾聽。大風一遇瞬時凝。我心終在我,同志乃同行。又見石門江水闊,江南獨照誰驚?幾曾合作幾回營?貧俠輕落墨,墨海已濤聲?!?
展覽現場
對于此次展覽名稱“往來千載”,徐悲鴻之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說道:“‘往來千載’是我父親請陳子奮先生刻的一枚印章,在自己喜歡的畫、收藏的畫上蓋這方印。意思是我們追求的東西很多都是很快就過去了,只有文化藝術能永遠存在。就像上千年的小篆我們今天還在用。藝術應該是往來千載的?!?
藝術是往來千載的,三人的交往與精神亦是往來千載的。
展覽現場
徐悲鴻對兩位知己推介推崇、相助相濟可謂不遺余力,不但為他們編輯出版畫集,并親撰序言,而且在1942年重慶磐溪石家花園創立中國美術學院研究院(并非今日之同名院校)時,所聘正研究員唯有齊、張二人—盡管他們當年并不在渝。遺憾的是,志同道合的三人在生前僅舉辦過一次聯展,相關資料早已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可尋覓。
那么,徐悲鴻為何如此推崇二人?這還要從三人的藝術理想和20世紀的中國畫壇現狀說起。
齊白石/張大千合作,《荷蝦圖》,宣紙,100cmx34cm,1948年
1928年,徐悲鴻赴歐留學學成歸國,對于自覺擔負起復興中國美術、改良中國畫大任的徐悲鴻來說,“大膽吸收新的以寫生為基礎訓練”是他的教學方向。但20世紀的北平畫壇“傳統派”居多,徐悲鴻的藝術理念與北平的氛圍格格不入。很長一段時間內,徐悲鴻都身處藝術論戰的漩渦。
徐悲鴻/齊白石合作《蜀葵蛙》,宣紙,101cmx35cm,1948年
他面對的是北平固守舊傳統的畫家群體,他與他的追隨者作為革新派,與傳統派進行了一場關于國畫新舊之爭的持續而密集的輿論戰。在1947年10月三人舉辦聯展的那天,徐悲鴻論戰的對手還通過北平市美術協會,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茶社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他此前刊于《中央日報》的《建立新國畫基礎》發表了辯難。
齊白石/張大千合作,《荷蝦圖》,宣紙,100cmx34cm,1948年
新與舊的對峙逐漸呈白熱化,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同屬“新”的陣營,彼此惺惺相惜。張大千超元越宋直取唐風,食古能化;齊白石取材民間,求樸拙之氣,與傳統拉開距離;徐悲鴻則西為中用,致力于以浪漫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改造明清文人畫主流。三人雖互相欣賞,但取徑不同,風格趣旨各異。
徐悲鴻/齊白石合作《蜀葵蝦》,宣紙,101cmx35cm,1948年
在徐悲鴻的眼里,張大千與齊白石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畫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徐悲鴻對改造國畫的理想中,古與今的一體兩面,一面是要繼承,繼承宋以前,尤其是唐代的中國畫,因為那是國畫最雄健最富有生命力的時代。張大千好摹古,近臨石濤,遠追晉唐趙宋,所以他代表了徐悲鴻理念中“古”這一極;另一面是要突破,突破明清以來僅追求筆墨趣味、纖弱衰敗文氣的文人畫風格。
齊白石 ,《月下尋舊圖》,宣紙,151cm×42 cm ,1930年初期
而齊白石的“野路子”代表了徐悲鴻理念中“今” 這一極,齊白石很少看古人的作品,除了自己的師承外也很少看今人的作品。陳半丁在上個世紀20年代故宮開放后就請齊白石去參觀,齊白石拒絕了,他表示看了這些會擾亂他的思想。他的用意就是自己闖。所以齊白石的繪畫“不古不今”,自成一派。他認為藝術要“變”,“變” 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所謂“至變而止”,但一定要“正變”—“正者能知變,變者系正之變”,既不能為變而變,也不能從一開始就變。徐悲鴻認為齊白石的山水就是這種具“中庸之德”的正變,既有“具備萬物”, “真體內充”的廣大又有“妙造自然”、不 “斷章取義”的精微。
在“新”的陣地中,三人惺惺相惜,在追求雄強、求新求變以力改國畫頹勢的目標上做著“革命的同路人”。
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4日,歡迎大家參與到這場“往來千載”的交往中。展館采取限流措施,參觀須提前預約~
文中圖片來源:時代悲鴻(北京)文化藝術中心,版權歸其所有。部分展覽現場圖片由徐悲鴻美術館(重慶)提供,攝者:鮮卓恒。
來源:雅昌專稿 作者:李家麗